哪一種生態廊道能發揮作用、如何預測鳥的大規模移動,都待更長時間的研究。
事實上Mary正是透過網路學會使用「X、Y」等符號的。——Mary 什麼樣的人會想「玩」微分方程?黑板上滿滿都是Mary的計算證明。
Frank並非一味地禁止Mary學習。原來,Mary的母親也極具數學天份,甚至在祖母Evelyn的教育下,成功地完成其中一道Millennium Prize Problems。期待是又有一部討論資優孩童的電影出現,而我害怕的點⋯⋯如果你沒看過電影,不妨先看看以下片段,就大概知道我在說些什麼了。本文的寫作背景,就是在這麼被嚇出一身冷汗的情形下完成的。卡關可能在知識統整、也可能是因為缺乏研究方法的訓練。
教師更需縝密地連結各種知識,才是教學。資優,不只是「智商高」,在許多學者的定義中,智商只是一個要素,「創造力」、「高學習動機」等同重要。此外還有一處竹製茶室,展示甲午戰爭後獲得的新殖民地臺灣。
歷史則按照這個「科學」原則重寫,用以參照現實。有觀者稱他們是「神祕的日本小原始人」,驚訝於其乾淨、禮貌、信基督教,但有點可惜他們「不是食人族、食狗族或野人」。這些鬚髮濃密的阿伊努人在博覽會上引發極大興趣。日、清兩國都很重視這次自我宣傳的機會,分別派出以農商務大臣清浦圭吾、貝子溥倫為總裁的參展團
此外,包括朝鮮之役在內的萬曆三大征給北京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,其後以節流為目的的改革又動搖了政權的穩定性,終致內亂不已(李自成即為驛制改革中被裁撤之驛卒)。其南部與華北、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毗鄰的區域(包括今天中國的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、俄羅斯遠東區的南部和西伯利亞區的東南部、蒙古國東部、朝鮮北部,以及薩哈林〔庫頁〕島—南千島群島—北海道一線),在歷史上產生過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體,它們和周邊政權有著頻繁的交往,是溝通東亞的文化、經濟、交通樞紐。
元中央政府設立遼陽行省,管理大黑龍江地區。但從另一方面說,社會結構的破壞也刺激了流動性。明軍從朝鮮班師那年,努爾哈赤吞併海西女真的戰役也開始了。再後來,契丹建立的遼(九一六—一一二五)和女真建立的金(一一一五—一二三四)都曾進取中原,迫使宋王朝或納貢,或南遷、稱臣。
這可以說是明軍援朝奠定的歷史條件。扶餘後裔建立的高句麗(前三七—六六八),極盛時勢力橫跨遼東半島、朝鮮北部,直至日本海(韓國稱東海),先後擊敗過倭、百濟、新羅、隋唐等勁敵。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北部,冬長夏短,氣候苦寒,被周邊各個農業文明視為邊緣「蠻荒」地帶。大批朝鮮中人、常民趁亂獲得兩班身分。
戰前,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已經將四分五裂的建州女真統一。清代以前將全部東北納入「中原王朝」直接管轄的,其實只有蒙元。
多數情況下,中原與東北或建立宗藩關係,或實施羈縻管理。而恰恰因為它是「多邊的邊疆」,其歷史很難被任何一個當代主權國家的國內史所壟斷。
誰也沒有想到這個「邊緣」政權有朝一日竟然強大到入主中原,平定內亞,經略海疆,成為東亞歷史上一等一的強盛帝國。他們接受周邊文化(特別是中原文化)的影響,但也保持自身獨特的社會、經濟、政治結構和文化特質(如薩滿教)。日本也湧現新一批權貴階層。反過來,歷史上這個地區興起過許多強國,往往對中原王朝構成極大威脅。文:宋念申 邊緣異動——滿洲作為多邊邊疆 明、朝、日三國在半島的戰爭,最後誰也不算贏家。這裡是通古斯人群為主體的人類世居之地。
要把這層關係講清楚,我們需要轉換一下視角,不是從中原來看滿洲,而是以滿洲為中心來看整個東亞。總的來說,世居族群主要從事採集、狩獵和游牧,在南部靠近農業區域的地方,則有農業生產。
滿洲的崛起多少有些意外,因為它本來是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中不很起眼的一位。第二位則是努爾哈赤及其領導的女真/滿洲政權。
明朝用來箝制東北女真、蒙古諸部的,是遼東的兵馬。因為歷史上該地區最主要的人類活動圍繞黑龍江及其支流展開的,我暫且把它稱為「大黑龍江區域」,但它不僅包括黑龍江諸水系,也包含臨近的遼河、鴨綠江、圖們江水系流域。
朝鮮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,很長時間不能恢復。有歷史學家把中國歷史演進線索,總結為中原農耕區域與草原游牧區域的相互爭奪,但這個說法似乎過多強調兩個生產型態的對立。其後高句麗遺民與靺鞨族聯合建立的渤海國(六九八—九二六)被稱為「海東盛國」,對唐王朝稱藩屬,同時和日本有頻密的使節往來,與朝鮮半島上的統一新羅也強化了貿易關係,可以說是東北亞的樞紐之國。明朝雖設立奴兒干都司,統轄鴨綠江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域,但仍屬羈縻統治,且設司時間只有短短二十五年。
可以看到:從高句麗擴張,到忽必烈進犯日本,大黑龍江區域興起的政權,在滿清崛起前就是衝擊東亞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。從地區格局看,由於各國更專注於內部事務,中日韓在其後將近三百年中沒有出現大規模國家間衝突。
我們現在習慣認為東北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,但在多數時間裡,中原王朝並不直接統治這一地區,漢時建立的四郡和唐時建立的安東都護府,僅及遼東到朝鮮半島北部。日本豐臣政權崩盤,又進入新一輪政治動盪。
在長期歷史發展中,不但世居族群相互有交疊、融合、分化,和周邊的漢、韓、大和、蒙古等族群也有相互吸納和融合。而軍隊要應付內地蜂起的叛亂,就更缺乏足夠的力量投入東北邊疆的防務。
如果我們把這個多邊邊疆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歷史單位,有其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脈絡,反而更清楚一些。因此元從根子上說,和清一樣,本就是從這個地域興起的。但元是從北至南,滅了金和宋之後才入主中原的,而創建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,則生長、起家於黑龍江源頭之一的鄂嫩河地區。今天無論是在中國、朝鮮/韓國、日本,還是俄羅斯,東北歐亞/大黑龍江區域的歷史都是作為「邊疆」來敘述的。
但是從歷史長時段看,滿洲的崛起又屬必然。不但讓「中國」的概念為之一變,更使東亞地區格局煥然一新。
至戰爭起,努爾哈赤趁機繼續坐大,令毗鄰的海西女真和科爾沁蒙古感到威脅。這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地緣戰略位置有極大的關係。
其一是日本的德川家康:這位大名沒有參與侵朝戰爭,保存了實力,這使他在後豐臣時代的角逐中最終勝出,得到「征夷大將軍」之位,建立統治日本兩百六十五年的江戶幕府。但在援朝戰役中,遼東精銳作為主力赴朝,也就無暇顧及東北邊疆的內部權力變化。